着,一个不成熟的想法,在朱雄英脑海中诞生。
朱元璋看着朱雄英欲言又止,道:“你说罢,有啥想说的,说说看。”
朱雄英点点头,对朱元璋道:“既然这些贪官污吏杀不完,那能不能尝试着提前预防?”
朱元璋来了兴趣,眯着眼道:“继续说说看,怎么个提前预防法?”
朱雄英道:“譬如独立于都察院之外,再设一部、专门负责监察天下吏治,肃清吏治清明。”
朱元璋沉思一番,道:“怎么设置,设和职权?”
朱雄英回道:“都察院可风闻天下,大到贪腐谋反,小到官吏作风,一经发现,便可上陈。”
“咱试着设一个专门只是负责监察吏治的衙门,以监督官吏贪污腐败。”
这种设想,就和后世那种廉政公署差不多。
朱元璋继续问道:“他们有处置之权?”
朱雄英回道:“当有,因此才能震慑地方官吏。”
朱元璋闭目沉思,朱雄英则是看着他,补充道:“当然,这衙门不是说建就建的,还需要许多肱骨大臣商议。”
朱元璋却是睁开眼,压着手道:“不错!”
朱雄英一喜:“老爷子也认同?”
朱元璋没好气的道:“咱说你不错!敢想敢做,敢于推陈出新,这是好事儿,守旧的思想要不得,有了只会退步。”
“但咱来问你,你说的独立于政体之外的衙门,是不是取代了都察院?他们也有执法权,是不是也取代了三法司?”
“按照你的设想,这衙门内部是不是还要配备卫所兵以为缉拿之事?”
“常言说,宋亡于冗官,你此举若是设下来、朝廷的官吏体制会渐渐扩充。”
“宋人也是这么想的,遇到问题,就想着多设衙门,枢密院替代兵部,三司分财权,乃至于兵部、户部等各衙门养了一批闲人,生生的将大宋给吃垮了。”
“宋朝经济如此繁绕,饶是如此,都因为冗官问题逐渐灭亡。”
“你常说以史为鉴,那么如果咱大明也开始效仿旧,多设各种衙门,分散原本衙门的职掌,现在看起来没什么,久而久之,官员推诿,养闲白供等等一系列问题就会滋生。”
“这些,你考虑过吗?”
朱元璋若无其事的盯着朱雄英,随口便是结合宋史,将当下国体给分析的一针见血。
朱雄英露出沉思之色:“这个么……”
他没考虑过。
诚如他自己想的那样,很多事,他看起来都不错,甚至在后世,也都实践之后可行。
可要是放在大明,依旧与国体不符。
“咱皇帝杀贪官不错,但尽管如此,也并不是所有人都无脑一锅端,贪可以,但不要伤害百姓利益,干吏和贪官,相比于庸官,其实你爷爷更喜欢贪官。”
“啊?”
朱雄英挠挠头,有些狐疑的看着老爷子,“您不是说最恨贪官?”
朱元璋笑着道:“不一样,咱说的贪官,是会来事的贪官,咱捏着他们的把柄,很多咱们不愿意做的事,可以让这些人来做。”
“为上者,你要思考的是如何制衡,这个朝廷,并不是水至清无鱼才是好的,水浑一点,你才能制衡到那些清官干吏,若是不然,一加独大,皇权还有何威信可言呢?”
朱雄英恍然大悟:“倒是这个理。”
朱元璋有些深邃的道:“大明的官,很珍贵,不要乱设,你得要让那些读书人们,知道为官是多么不容易,咱国朝严控科举,能考中进士的平均年龄都在三十岁以上,为何?”
“不经困难,不过世事,他们如何知道百姓之难?如何知道大明的官不易?只有这样,他们才肯珍惜!”
“官,是权贵,是高高在上的,是百姓可望不可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