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八章 匆匆八年,恒寒降临(3 / 3)

代迈进。

在之前的手工业时代,也就是乾熙十八年以前,大明民间的工业与商业的区别并不明显,基本上除了官办之外,都是地方豪商控制工业。

具体体现在市面上分散的小规模的手工工场和集中的大规模的手工工场都是由商人开办的。

这个时候分散的手工工场是大多数,集中的大手工工场为数甚少。

商人作为早期的资产者,不仅控制着工业,而且背靠官府的地方巨贾还逐渐成为官督民办的巨无霸级别工场主,他们就是后来凌驾于寻常富商之上的大明巨贾阶层。

大明巨贾是整个大明商界当中的最富有、经济实力最雄厚的阶层。

官督民办的巨贾控制工业,在商人阶级中雄踞首位,并不意味着大明的工商业发展平平,少有起色。

当时大明工商业的发展水平已相当可观,进出口贸易也相当发达,尤其是挂靠在皇家商行旗下的组成海外贸易的商人们,奔波于大明海外诸王藩国与附属国、贸易国,谋求扩张市场与抢夺原料场地。

诸藩王国、贸易国之间的摩擦冲突等,其本质都是商业战争。

海外市场的争夺达到如此激烈的地步,反过来也可证明大明工商业的发展已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国内市场的容量已经难以满足其需要。

此外,大明的小农经济也在手工业时代不断发展的冲击下,逐渐走向衰落,乃至被新兴的大型承包农业经济取代。

这一点具体表现在永乐年间朝廷施行摊丁入亩后,很多自耕农为了赚钱,纷纷入城做工,留下一块菜地后,把其他耕地租给了别人耕种。

摊丁入亩期间,朝廷推行户籍改革,大量佃农从土地的单纯附属物的地位解放了出来,不再是土地的附属物,他们有人身自由,也可以是出卖劳动力的雇佣劳动者。

换言之,永乐时代的土地所有权就已经开始与土地经营权逐步分离,土地所有者不必是土地的实际经营者,负有经营职能的也不必是土地所有者。

ps:本月正文大结局,正文结束之后,会有番外篇。

重生朱棣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