攸所为或许是家族开支散叶的一种方式,他到底还是荀氏族人,并未否认自己的传承。
更多的人认为荀攸是在趋利避害,由此对接下来的皇帝可能掀起的度田高峰感到忧虑,很担心在接下来的这一波度田高峰之中,他们不仅保不住财产,还保不住性命。
巨大的担忧之下,一部分荀氏族人的心理防线被击穿,感到惊恐,于是他们绕过荀肃,私下里派人去河南郡找荀攸商量此事,希望可以离开颍川荀氏,转入河南荀氏,希望荀攸可以收留他们。
荀攸开出了条件。
舍弃颍川的全部私人土地和奴仆,或赠送或出售,只带细软和本家人前来河南郡。
家族会一部分土地,他们再自己出钱买一部分土地,以此安家立业。
而在一家一户中,一名男丁只能拥有二百亩土地,一名女丁只能拥有一百亩土地,不能更多。
且往后河南荀氏一家一户最多三名奴仆,农业上也不能使用更多的奴仆,需要尽可能的自食其力,走耕读传家的路线,从阀阅家族转型向卷王家族,全心全意走耕读路线,抛弃其他的一切营生。
尤其不要触碰商业。
平心而论,这样的条件对于一般普通人来说是无法回避的致命诱惑。
但是对于生活优渥、锦衣玉食的荀氏族人来说,想要重走耕读传家的路子,还不能前呼后拥有大量仆人伺候,确实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锦衣玉食的身份一去不复返,以后的生活究竟会如何也不好说,怀着种种复杂的情绪,那些意志动摇的荀氏族人们展开了一次又一次的商谈,展开了一轮又一轮的辩论。
最后,在四月底,又有七个族内家庭做出了决断,决定遵守荀攸的条件,舍弃一些重要的东西,换取未来,请求转族。
荀攸把此事告诉了刘备,刘备批准了,又批给河南荀氏二千亩土地,让他们自己分配。
河南荀氏喜迎新丁,而颍川荀氏又惊又怒,愁云惨淡。
这下子,将近四分之一的族人已经投靠了荀攸,作为一个分支,荀攸简直有点强的不像话,这种情况要是继续持续下去,又怎么得了?
可荀肃拿不出什么办法来,事到临头,荀肃再一次的掉链子了。
族人无奈,只能联合起来去信荀彧,说颍川荀氏已经走到了分裂、覆亡的边缘,还请荀彧出手相助。
可荀彧又能有什么办法呢?
他是青州刺史,远在青州滨海之地,鞭长莫及,根本无暇管顾颍川发生的事情,他自己还有很多政务要忙碌,不管荀氏如何,他作为青州刺史,是很忙的。
颍川荀氏一片混乱的时候,刘备也没有闲下来。
他认为至此为止,第三帝国核心权力集团已经统一了意志,正式推动度田已经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的事情了。
在此之前很多很多年,度田虽然没有正式推动,但是刘备所做的很多事情都是在为度田做准备,比如一轮又一轮的政治清洗,清洗掉了一群又一群盘踞在地方上的豪族、豪强势力。
这些势力被清洗掉,本身就意味着地方上可以对抗朝廷的庄园农业势力遭到了残酷的打击,还是在政治正确的背景下,并不涉及到度田这件事情。
所以根本上来说,没人觉得刘备对付他们是为了度田,只当这是政治斗争,是争权夺利,是为了获得更多的权力。
而当刘备真正准备开启度田的时候,和他五六七八年前展开度田对比一下,整个汉帝国已经换了一遍人间了,各方面的准备已经差不多都做完了,能消灭掉的敌人也都消灭的差不多了。
所以严格意义上来说,贞观元年将要开启的这波度田,实质上是多年耕耘迎来收获的时候,是大丰收的季节,而不是耕耘的开始。
过去辛勤的汗水换来了金色的麦浪,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