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璋也能写成那样,于是咱就像李善长学,李善长说,咱以后不仅要在黄册上写字,还要写上九尺巨碑,立于泰山之巅,光照万古千秋!”
朱雄英笑道:“爷爷,您做到了!”
朱元璋看着朱雄英,道:“大孙,咱对你的期望,也是一样的。”
“嗯。”
朱雄英点了点头。
朱元璋摆了摆手,道:“好了不说这些了,继续看。”
朱雄英有了第一次,第二次就熟练多了,拿起一份奏疏,摊开便看。
“福建布政使孙成文谨奏,奏呈晴雨录并米粮价格,七月雨量充沛并各河道安润无生发蝗蝻,粮价平稳……”
这是一份地方奏报天气和粮食价格报告。
这回,朱雄英也不用请示朱元璋了,直接朱笔一提,便在奏疏上写下一个览字。
朱元璋半躺在椅子上,笑而不语。
接下来,朱雄英又陆陆续续的看了好几份奏疏。
不过都没有什么大事。
大都是奏报地方日常情况的,还有些甚至汇报地方趣闻的,譬如有个奏折里说,普陀山法雨寺住持圆寂,还有个叫郭小四的文人前段时间也死了。
还有更甚的,河南开封府知府奏报,他们开封有个妇人拾金不昧。
什么抓贼的,破案的,当街卖孝帽的,孕妇流产的……
朱雄英看得一阵无语。
这和他想象中的奏疏完全不一样,他以为的奏疏都是奏报军政大事,或者是弹劾这个弹劾那个的。
现在看起来,好多都是平平无奇啊!
一旁的朱元璋看着微微蹙眉的朱雄英,笑道:“大孙,是不是感觉很无趣?浪费时间?”
“嗯。”
朱雄英并不否认的点了点头。
“大孙,你这就错了!”
朱元璋笑眯眯的看着朱雄英,道:“其实没有大事,那便是最好的事!”
“而且,你也可别小看这些小事,咱啊,能通过这些小事了解咱大明的整个情况。”
“你看这个开封府妇人拾金不昧的,这说明开封府治安好,民风好,还有这个孕妇流产的,说明有些地方官员尸位素餐,没有作为!”
“懂了吗?”
朱元璋谆谆教导着。
朱雄英听罢,忍不住点头:“孙儿受教了!”
是自已一开始先入为主,以为奏折就是军政大事,上来就是要指点江山,挥斥方遒。
但恰恰如老爷子所说的那样,没有大事,那才是好事。
而且他也明白了一个道理。
那就是这个年代没有网络,没有手机,没有便捷的沟通方式,对于皇帝而言,奏疏就成了他的网络。
通过奏疏,他可以了解整个国家的大小事务,是臣工与皇帝沟通的一条最重要的通道。
尤其是对地方上的官员而言,上一趟京师朝见皇上是桩很难的事。于是,一年到头大量的大小事务便通过奏折来禀报,并按照朝廷对奏折的批复来办事行政。
同时,奏折也是臣工与皇上感情联络的主要纽带,皇帝可以从日常的奏折中看出所委大员对他的情谊深浅,忠诚程度,和朝廷贴心不贴心等等。
就仿佛是一个聊天网络,皇帝是群主,是老大,其他人则是群成员,除了上述作用以外,偶尔遇上好笑的还能消遣一下。
接下来的这份奏疏,就让朱雄英忍不住嘴角微微翘起。
“臣李景隆奏报,蒙皇上厚爱,臣世袭魏国公,臣读兵书有年,窃慕古人忠愤激烈之流,惟才智浅薄,过不自量,知小谋大,力小任重。臣日夜思报国,然寸功未立,家中豪奴却狐假虎威,横行不法,巧取豪夺,侵占地方田地,臣虽不知,但有失察之责,故尔,臣严惩豪奴,将所侵占之田地交还朝廷,佃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