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八章 郡县西域(上)(3 / 4)

此消息以邸报明发天下,孤要让天下臣民都知道征西大军收复了西域!我大明金瓯无缺矣!”

次日。

早朝。

文华殿。

“父皇御驾亲征后,如今西域形势一片大好,而乌思藏、朵甘西南连接孔雀半岛,北接西域,东邻四川、云南,位置极为重要。孤在想,是否该考虑扩大其官属权限,众卿以为如何?”

户部侍郎卓敬道:“殿下此意,实乃边关之大幸。臣提议可以在乌思藏、朵甘都司辖区内,广设卫所,修筑城池。”

“洪武五年乌思藏内附,次年太祖皇帝置乌思藏卫,属西安行都司;七年升为行都指挥使司,治所乌思藏。永乐元年,为了明确与乌思藏行都司与俺不罗、牛儿宗寨、领司奔三行都司的隶属关系,陛下明诏改乌思藏行都指挥使司为乌思藏都指挥使司。”

兵部侍郎齐泰道:“洪武六年,太祖皇帝置朵甘卫,属西安行都司,次年升都指挥使司,治所灵藏。因此,臣奏请殿下派汉人去做乌思藏、朵甘都司辖区内卫所的指挥使,这样就不怕异族作乱了。”

在基本职能与官职设置方面,都指挥使司与行都指挥使司大体上没有区别。

但在设置原因方面,两者却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都指挥使司是大明各省必设,且在边防要地单设的军事衙门,行都指挥使司是为了辅助都司而增设,通常只在边疆附近各省设有。

比如福建两省交界之地,各族杂居,斗争形势复杂,而陕西和山西属于边疆行省,防区范围广,乃至后来设置的湖广行都司和四川行都司大体上也属于这个原因。

“不,恰恰相反,孤以为还是应该由当地的高僧充任卫所的指挥使、通判等官。汉人在那儿担当指挥同知、佥事等佐官即可,如此便不会引发当地人的反感。”

朱高煦对于乌思藏与朵甘地区的管理有着清醒的认识,在听了齐泰的建议之后,立即出口给予否决。

他考虑到以齐泰代表的文武大臣或许不理解他与朱棣的意图,接着又加以补充道:“孤打算效法父皇在黑龙江岸边敕建永宁寺之举,于乌思藏、朵甘辖区内的各卫治所修建寺庙,皆命名为永宁寺。”

“而且,寺庙的碑文,应当用汉、藏两种文字记述乌思藏、朵甘都司的设立过程,以及朝廷派官属前往设置卫所,帮助两地百姓搭桥补路,修渠挖井,灌溉农田,提高生产的详细情况。”

继续阅读

齐泰等殿内众臣很快回想起了朱棣之前派钦差前往努尔干修建永宁寺的故事。

永乐元年七月,朱棣下诏在努尔干地区设立了管辖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的地方衙门努尔干都指挥使司。

自那以后,朱棣多次派遣女真族宦官武易信作为钦差太监前往努尔干都司巡视,宣谕抚慰当地人民,以便加强对这一地区的管理。

永乐四年,武易信奉朱棣之命,第三次巡视努尔干都司时,在努尔干都指挥使司治所所在地附近原有观音堂的基础上,兴建了一座供奉观音的寺庙,祈愿努尔干之地永世昌宁长乐,故名“永宁寺”。

永宁寺建好后,武易信勒石为碑,在寺前竖立了一块石碑,作刻《永宁寺记》碑文,上面记载着大明朝廷建立努尔干都司的史实,以及武易信本人奉永乐皇帝之命,前两次巡视努尔干,抚慰各部民众以及修建永宁寺的过程。

这块石碑的碑身左右两侧分别用汉、女真、蒙、藏四种文字,镌刻“唵嘛呢叭咪吽”六字真言。

“殿下英明。”

齐泰、卓敬等人都是聪慧之辈,转瞬间就明白了朱高煦“温水煮青蛙”的企图,当即齐声道。

“殿下,乌思藏的喇嘛前天已入京来朝拜,明天可否请殿下见见他们?”

礼部尚书郑赐躬身问道。

朱高煦点头道